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相关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2025上半年AI技术新发职位整体增长显著,为36.82%。当前国内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万,其中技术类人才尤为紧缺。2025上半年数据显示,AI技术人才整体紧缺指数(TSI)达2.30(TSI>1即表示人才供不应求),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状态。
巨大的人才断层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然而,在这片广阔的红海之中,一个更具颠覆性、更前沿的细分领域正悄然爆发,并开出了年薪200万的顶级聘书,它就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
许多人熟悉的是“无形”的AI:能写诗的ChatGPT、能作画的Midjourney。它们强大,但存在于虚拟世界。如何理解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物理实体深度融合,赋予它们类似人类的感知、学习以及与环境交互的能力,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一颗智慧“大脑”。过去,机器人大多依靠预设程序执行任务,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而现在,具身智能的出现有望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根据环境变化实时调整行动。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需要融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械控制、运动规划等多学科知识,能驾驭这项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从500万AI人才缺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凤毛麟角般的稀缺资源。
3月29日的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领域的招聘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众多企业积极布局,大量相关岗位虚位以待。
“具身智能赛道相较以前要拥挤很多,现在这个行业也涌现不少新公司,但面临的普遍痛点是人才贵、招聘难。我听说有同行有个仅工作两年的硕士毕业生,年薪已经到了200万元。”一位正在进行招聘的具身智能公司HR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别看高薪,但真正匹配的人才也难寻,很多岗位我们招聘了很久,收到的简历不少,但真正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前述具身智能公司HR无奈地表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大学培养体系,跟不上产业迭代的速度。 高校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更新缓慢,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实体机器人平台进行项目实操。这导致大批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却无法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装配、检测和维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物流仓储行业,智能仓储机器人能够依据货物位置与重量自主规划最优搬运路径,实现高效、灵活的仓储管理;
在医疗康复领域,具身智能辅助设备可支持患者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有效提升康复效果。
此外,具身智能还在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参展的一家移动机器人底盘制造商和无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介绍,其推出的机器人可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移动抓取和导航定位等服务,已经可以助力物流、巡检、农业等不同行业的用户实现自动化目标。同时,该公司还推出了与机器学习、具身智能、视觉算法等相关的科研教育软硬件产品,并与科研教育机构深度合作,推动机器人技术教学与创新。